皖ICP备10016294号

皖公网安备34020702000311号
主办:新利官网app建筑工程学院
第一部分学院基本情况
新利官网app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2011年。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现有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等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通过工程专业认证、土木工程专业和建筑学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800余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8人,其中博导1人、硕导25人,高级职称21人,博士45人,长期聘任土建行业产业教授、外聘教师10余人,“双聘制”博士2人。设有土木工程系、市政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建筑学系、力学教学部、实验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建筑设计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建有力学基础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室、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建筑学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BIM虚拟仿真中心、智能建造创新创业中心等大类实验室36个分室。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土木工程专业参与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土木工程专业与建筑学专业先后获批省级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项目。
学院稳步实现土木工程学科转型升级提质。土木工程学科现为校级一流学科,建有安徽省绿色建筑与数字建造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参建单位)、芜湖市绿色建筑与智能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利官网app智能给排水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利官网app技术转移分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拥有土木工程材料与新型结构体系、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力学仿真与计算、智能监测与结构优化、低碳建筑与乡村振兴6个稳定的科研团队,其中土木工程材料与新型结构体系科研团队为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已与区域内60余家土建类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截至目前,学院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180余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6项、其他省部级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获省级、行业协会等科研奖项4项;到账经费超1400余万元。
第二部分本科教育教学思路、举措与亮点
一、坚持党建引领,凝聚育人合力
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全局”的工作理念,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凝聚力量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2021年以来,学院党委先后获批“1+3”党建共建校级示范项目、创建校级党建品牌,土木工程系教师党支部先后获批“样板党支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单位,2023年学院党委获评校“双强党委”,2025年获评学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在学院党政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以来,学院党委先后与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中铁十五局集团、中铁建工集团南京公司、中铁十一局华东公司、中铁十局三公司、中交二航局四公司、中铁时代建筑设计院、浙江品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华衍水务、安徽省江北华衍水务有限公司、芜湖三峡集团、和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浙江交工集团、安徽建工集团、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签订党建共建、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等项目,积极参与芜湖市海绵城市建设,为学院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引领一大批师生党员在教育教学、科研、学科竞赛等方面取得优良成绩。近三年来,李茜、王惠、梁楠等多名教师在国家级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一、二等奖等。
二、坚持对标一流,提升专业内涵
学院明确专业办学目标,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围绕“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的理念,不断深化新工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产学研对接,提升专业内涵。3个招生专业中均服务于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为市场人才需求提供了坚实支撑。引入行业前沿技术和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学院土木工程、建筑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通过教育部专业评估认证,土木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评估认证自评报告。
三、坚持科教融合,创新培养模式
学院始终坚持科教融合理念,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科研与教学的壁垒,将教师在智能建造、绿色建材及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系统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与毕业设计课题,使学生直击学科发展脉搏。同时,大力推动以研究为导向的学习,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早期进入高水平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在真实的科研项目中锤炼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院重构“厚基础、强交叉”的课程体系,强化数理与信息科学基础,增设人工智能、BIM技术等跨学科模块,并积极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此举旨在培养不仅精通专业技术,更具备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未来行业领军人才,全面推动土木工程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与质量提升。
四、坚持人才引擎,优化师资发展
学院坚持人才强院发展理念,全面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和服务工作,扎实推进人才工作。依托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等优势,搭建科研平台、组建科研团队,为教师施展才干和成长发展创设优质空间,大力支持新进人才成长发展。近五年,共引进10余名博士,新进博士教师获批国家基金4项。涌现出许多优秀教师,学院教师博士化率与职称结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五、坚持以赛促学,增强创新能力
学院注重教学资源条件保障投入,不断提升实验室、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实训、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辟本科生模型制作研究室,在校内组织全国结构设计大赛、周培源力学竞赛、“深水杯”全国大学生给排水科技创新大赛等学科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性的各种竞赛,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以科研促进竞赛,以竞赛锤炼能力;以学生科研竞赛促进教师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的良性循环。学院还与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中铁十五局集团、中铁建工集团南京公司、中铁十一局华东公司、中铁十局三公司、中交二航局四公司等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助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第三部分本科教育教学思路、举措与亮点
一、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专业建设成效突出。土木工程专业于2022年7月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获通过,等待专家进校考查。土木工程专业于2020年获批安徽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服务地方与产业,对标专业建设,立足给排水“设备化”的发展趋势和“自动化”的社会需求,依托新利官网app机、电类学科、办学优势,打造“智能给排水的专业特色,并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工程教育专业评估认证。实践平台不断完善及拓展,2023年获批新利官网app智能给排水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研究成效突出,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提升本科教学质量。2021年以来,学院教师获各类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含新工科建设)项目共计141项,其中省级14项,校级127项;获传统专业改造升级1项,教学创新团队(省级) 1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中心(省级)1项,其它省级课程类10项。
二、人才培养成效持续显现
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近五年来育人成效显著、成果丰硕。在思想引领方面,学院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2022年荣获马克思主义理论大赛调研报告一等奖,学生获评“安徽省百优大学生”“勤学上进好青年”等称号,充分彰显育人工作的思想厚度与精神高度。在创新创业领域,学生在2020年与2022年分别摘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安徽省赛青旅赛道铜奖、省赛成长组铜奖,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与突出的实践能力。在社会服务层面,学院持续深化实践育人机制,“走进生态涧滩,探寻乡村振兴”实践团队荣获安徽省暑期“三下乡”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省级专项优秀团队,并在乡村振兴比赛与中国社科联“三下乡”评选中屡获佳绩,体现了师生服务基层、贡献社会的责任担当。
在学科竞赛上,2021年以来,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与技能竞赛,覆盖数学建模、结构设计、大学生创新、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等8大类A、B赛事,累计460项次获奖。其中,A 类赛事 4 项,B 类赛事 362 项;共获得特等奖1项(个人),一等奖26项,二等奖52项,三等奖93项。大学生获批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33项,省级67项。
在人才培养成效方面,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2%以上,2025届毕业生考研率达26.44%,考取公务员8人,应征入伍9人,多元发展路径齐头并进,生动诠释了学院育人体系的全面性与适应性。